返回
科技

“负能界面”金属有望突破纳米金属极限

2025-11-14 11:46:5811

本报讯(记者张楠)为了破解困扰材料学界多年的“尺寸软化”难题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团队与辽宁材料实验室研究团队合作,提出并实现了“纳米负能界面”强化新策略,在镍基合金中成功构筑极高密度稳定界面,显著提升材料刚度,使材料强度逼近理论极限。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《科学》。

金属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像冰糖块一样的晶粒组成的,晶粒越小,晶粒之间的“墙”,即晶界就越多,金属就越难变形,强度就越大。这就像用很多小砖块砌墙,比用几块大石头堆的墙结实得多。但这个方法有个极限:当晶粒尺寸降至10~15纳米时,晶界会发生滑移、迁移等塑性变形,导致金属在应力下变软。这就像用沙子砌墙,沙子太细就粘不住了。

研究团队在镍基合金中,通过电化学沉积结合非晶晶化方法,让金属原子以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这两种极其紧密的方式交替堆叠,原子就像采用榫卯结构连接,层与层之间仅有0.7纳米,约两三个原子的宽度,形成了一种使内部更稳定、更优的结构,材料内部总能量不但没有增加,还降低了“负能界面”。

这种充满“负能界面”的新型金属的屈服强度高达5.08吉帕,远超传统纳米晶与纳米孪晶镍基材料,接近理论强度极限,可以和许多高性能陶瓷相媲美。更难得的是,它的杨氏模量(衡量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指标,即刚度)也大幅提升,达254.5吉帕,甚至超过了同成分的非晶金属和金属化合物。这意味着它不仅更难被压坏,也更难被弹性压弯,实现了“又强又韧”。

“纳米负能界面”强化策略可广泛应用于多种材料体系。该成果首次揭示了通过构筑极限尺度的稳定“负能界面”,可以有效调控晶体材料的原子键合状态,从而同时实现材料强度和模量的跨越式提升。

相关论文信息:

10.1126/science.aea4299

打赏
  • 0人打赏
    举报
关闭
同类新闻
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