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部分已归还贷款的违约者,征信记录“一朝失信,五年受限”的困境或将迎来改变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日前透露,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,计划于明年初执行。
破解逾期后长期受限困局
近年来,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,部分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。根据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,在我国征信系统中,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。因此,尽管一些人在后续进行了全额偿还,但在征信系统中留下的违约信用记录,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。
“在当前的信贷环境下,一次非恶意逾期也可能被系统自动筛除,导致个体难以获得公平融资的机会。”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称。
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,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,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。潘功胜透露,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,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。
这个政策信号一经释放便广受关注。“政策的出发点很积极,体现了‘金融为民’导向,也回应了金融消费者的诉求。”一位银行信用卡业务条线人士表示。
“政策的核心是从单纯的‘信用惩戒’向‘信用惩戒与修复并重’转变,体现出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。”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称,修复机制为那些非恶意失信而且已积极改正的人提供了一条“出路”,避免他们因一次失误而陷入“一朝失信,五年受限”的困境。
挤压非法征信修复黑灰空间
支持个人修复信用,有望起到“开正门,堵偏门”的效果。
正因为征信记录影响广泛,不法分子利用部分个人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,打着“征信修复”“征信洗白”等旗号实施不法行为,不仅给受害者造成经济损失,还引发个人信息被恶意使用、泄露、买卖等风险。
“这类非法中介往往以收费删记录为诱饵,实则诈骗或诱导用户重复借贷,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,还扰乱征信秩序。”王蓬博说。
“除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安排、预计2026年开始实施的个人信用修复政策措施,不存在其他‘征信修复’的可能。社会上所有‘征信修复’都是骗局、是非法的,其真正目的在于骗取相关费用、盗取个人信息等。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机制的实施也不会向金融消费者收取费用。”董希淼表示。
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,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,计划在明年初执行。
就已透露的政策信息看,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预计是“一次性”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,适用对象预计需满足“疫情以来”“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”“已归还贷款”等前置条件。
“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绝非简单地删除不良记录,它一定是一个有条件、有程序、有时限的过程。”董希淼表示,新政策可能要求借款人已结清所有欠款,并保持一段时间的良好信用记录,其核心目标是教育和救济那些非恶意失信的群体。
据上证报



0 条